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全球造车战争爆发,中国已没有退路必须向前

苹果放弃造车了

苹果放弃造车了,奔驰也放弃了全电计划。一时间国内很多人开始抨击中国汽车各行业走错了路。

这种言论不值得一提,目前中国的汽车行业占据了全产业优势,而且由于国内竞争极其激烈,汽车更新迭代速度超级快,国内车企在批量化生产、降低成本、快速迭代改进方面几乎没啥对手。苹果这种新玩家和奔驰这些老玩家很难再拿到最肥的利润,所以调整了战略。

而且奔驰只是放弃了全电化退了一步。油车电车继续会造。欧盟也没有放弃新能源车的基础设施建设,电网还在改造,充电桩也在造。

真正放弃造车的是投入了10年几百亿美元的苹果。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法律和工程学院的副教授布莱恩特·沃克·史密斯(Bryant Walker Smith)曾在2015年与苹果简要讨论过他们的项目,他谈了一下对苹果汽车的看法。

“当项目启动时,苹果具备了一定的天时地利人和,”史密斯表示,“但是十年后,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使得这个项目充满了风险,而不是收益。”

美国人最看重是造车没有了收益,特别是没有超额收益

2007年乔布斯发布了iphone后,几年内颠覆了手机行业。还带动了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昔日霸主诺基亚黯然退场。作为智能手机的霸主苹果也吃掉了这个行业的利润大头,常年占据智能手机行业利润的8成,个别年份还占据9成。

而且凭借着自己地位,苹果还对产业链上的企业随意拿捏。随便举两个例子。

英国一家的Imagination公司一直是苹果GPU的供应商,每年从苹果获得的许可费与专利费占到了公司总营业额的半数以上。一直到了2017年,苹果自己搞GPU,不再采用Imagination的产品。Imagination股价瞬间暴跌了75%。

2020年7月,欧菲光被美国拉入制裁的黑名单,苹果马上砍单。没办法的欧菲光卖掉专门为苹果生产摄像头模组的子公司,连续几年业绩大跌元气大伤。

可以说苹果稍微动动手,上游一堆人失业。

而今天苹果对电车产业链把控远远不如智能机,所以从对产业链把控的不足看,苹果做出不造车不奇怪。

但是汽车作为人类历史最大的工业门类,发达国家放弃是绝对不可能的。中国和西方的造车战争已经开始没有回头箭。

汽车的战争开始了,我们有极多的挑战

去年国内汽车行业产销两旺,还第一次超过日本成了汽车出口第一大国。国内新能源产业链也破天荒的压过了西方主要国家。

由于出口猛涨,导致汽车行业贸易顺差达到了千亿美元。在房地产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汽车行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汽车换的快,大部分人会在7到8年左右置换成新车,房地产不一定,而且买车你得充电加油吧,你得有车位停吧,你得维护保养吧,保险还得交吧。这玩意是持续性消耗品,汽车保有量上来了还是能带动很多经济的。

国家为了支持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整修、新建停车场也提上的日程。这些都不是伪需求,投资后马上会有正反馈。

不过中国汽车行业前面的路依然艰险,甚至可以说全球的汽车行业战争已经开始了。自从中国汽车销量突破了2000万辆后,新的大的增量已经停滞了。全球的销量这几年一直8000~9000万之间,这就说明汽车市场尽管规模庞大,但其实是一个存量市场。中国多卖一辆车,其他国家就少卖一辆车。

做细分的话中国年销售3000万、美国1400万、欧盟1000万、日本400万、韩国160万、印度400万。再除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比较有购买力的国家。整个中东、拉美、非洲、东南亚和独联体国家的汽车销量加起来也就2000万辆不到。

汽车现规模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基本没有增量市场了,按现在的统计现在美国、欧盟、日本十年后、二十年后他们基本也差不多这个水平,销量已经很难有增长空间了。

中国车企进入这些国家就是虎口拔牙,不仅困难还容易惹得一身腥。前不久美国政府和舆论已经接二连三的发出了中国汽车是他们国家威胁的言论了。后续的动作基本都能猜到,高关税加制裁中国汽车产业链上的公司另外就是污名化中国生产的汽车。说中国车带监视功能或者能被中国政府远程控制等等。

欧盟、日本、韩国国内的封闭性也很高打开很难。其实最开放的市场就是中国大陆,国内这么大一个市场在前几年汽车贸易中还是逆差,因为国内有钱人买的进口车太多太贵了。

欧盟针对中国汽车的进口关税的提高已经提上日程了。

还有一个大家忽视的新闻,前一阶段欧盟搞了一个“供应链法案”摆明了要制裁中国的汽车供应链企业。不过投票时没有通过,因为德国和瑞典投了反对票。

2023年度宝马、奔驰和奥迪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分别达到82.5万、76.5万和72.9万辆。尽管受到了冲击特别是宝马3系、奔驰A系都在大降价。但是在华市场还是这三家公司的利润大头。

更不用说大众了,如果放弃中国市场那么大众销量减半。世界第二大车企的位置会直接落到8、9名去。股票得跌的冒烟,所以现在大众在国内市场也在疯狂卷价格,保住市场份额。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所以欧盟的供应链法案硬是给德国、瑞典搅黄了。尽管抵制中国产业链是欧盟的政治正确,但是德国人也不想和钱过不去。

怎么稳住对手的同时制造增量是今后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思路。

我们的策略——继续前进+分享机会和利润

去年500万辆的出口暴增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欧美的贸易壁垒就在那里基本绕不过去。一带一路和第三世界国家目前能贡献购买力有限。

就是对中国不设限制的第三世界国家也受不了中国这么猛的商品倾销。纯靠出口是有一个天花板的。所以下一步一定是把汽车工厂建到海外。

可以拿日本举例。日本本土汽车产量900万,但是日系汽车全球销量2600万。海外建厂的产量是本土的接近一倍,而且海外厂也主要用的日系供应商的产品,这样大头也被日本赚取了。

自己吃肉别人也要喝汤的模式才能走的更远。好在中国车企已经在做了

长城奇瑞等在俄罗斯已经布局很久,接下来东南亚中国会有多个厂家出海建厂。这里离着中国大本营更近,供应量更短。我们将见证刺刀见红的汽车战中,中国企业先在东南亚击败日本车企。

因为日本在政治上已经完全站到了美国一边,他们在国内市场份额被吃掉也是迟早的事。

德系车我倒不希望他国内的份额跌的太厉害。因为有足够利益在中国,欧盟的政策才会蛇鼠两端、犹豫不决。为我们汽车出海争取时间。我们和欧盟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冲突,如果德国车跌到个位数,那么欧盟的制裁和贸易保护政策将会走到极端。

目前看德系车也在降价保份额,ID3国内都卖13万了,而在欧盟要卖5万多欧元合人民币40多万。我个人觉得德系可能会衰退,但不会跌的那么惨。他们全面转向全电的决心还是很大的(目前宝马就要押注采用固态电池的电车方案),反而是上汽一汽的合资方有点带不动。

希望欧洲车企能顶住,有旗鼓相当的对手中国也能进步的更快。因为经济利益欧洲做不到和中国完全切割也是暂时有利于中国的。

除了海外建厂以外,另一个思路就是继续为新能源汽车造势。

当初特斯拉快撑不下去的时候为什么上海要出手?

因为我们中国人深刻的明白只有我们自己玩新能源是没有办法形成全球趋势的,必须拉上一个在汽车领域同样重要的大国。看看日本自己搞的氢能源汽车啥处境就知道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日德是燃油车时代最风光的国家,拉他们恐怕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不高。

相比之下美国汽车在海外打不赢日德,自身也有换赛道的需求。所以拉一把特斯拉,让老美跟我们一起冲新能源赛道,全球前二的市场都在冲新能源了,日德再不情愿也得跟进,这样才能形成全球趋势,也才能发挥我们换赛道的优势。

而且引入特斯拉确实加速了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大家看看这两年的电车和混动汽车水平和前几年不可同日而语。这次出手堪称围棋的胜负手,除了头铁的日本,欧洲电动化趋势也起来了,虽然丢不掉油车的瓶瓶罐罐,但是完全不搞电车也是不行的。

特斯拉也从破产边沿一跃成了汽车市值第一的公司,年销售200万辆汽车利润150亿美元已经不是10年前的小咖了。这次合作其实对中美都是双赢的。

目前国内出口的汽车大头其实还是油车,但由于整个产业链的进步。出口油车的竞争力也非常强了。

最后一点也就是希望一带一路让沿线国家经济也快速发展起来,大家有钱了才能多买中国车。发达国家总人口不过11亿,不到全球人口的1/7,广大发展中国家因为经济水平原因,很多人想买车但是还没钱买。我们目前能输出产能和基础设施,相信随着经济发展,以后发展中国家能买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增量空间可大了。

展望

中国在新能源布局已经实现,掌握了足够的话语权。如果美元的基础是石油,那么人民币基础就是中国庞大的工业产能和平价的电力,这是撕碎石油美元的利器。西方传统造车行业成熟,但要全面转型进入电车绕不过中国。美方要继续使用美元石油体系,就必须阻挡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风能的输出。

做一个乐观的估计,未来10年培育能海外500万新增汽车销量。同时在第三世界国家通过海外建厂吃掉1000万辆(主要吃掉日韩系的份额)份额。这样本土3000万+出口800万+海外1000存量+海外500万新增,差不多5300万了。因为很多利润大头都是自己掌控。中国人将站稳人均2万~3万美元的GDP。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